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回国故乡游散记 ( 6 )--------“ 悦来茶园”品茗观赏川剧】



【回国故乡游散记 ( 6 )--------“ 悦来茶园”品茗观赏川剧】

第一场照片为著名川剧演员梅花奖得主沈铁梅
第二张照片为川剧”悦来茶园”
我妈知道我喜欢听川剧和扬琴.春节过后延绵地下了好几天梅雨,几天之后天气好不容易开朗了.三月十七日是星期六也是川剧扬琴比较好卖座的日期也会上演一些好的剧目.看戏的人会来得多一些.

演出的戏场是成都市华兴街54号悦来茶园 (锦江剧场 ,省川剧院 ,川剧博物馆 ,华兴煎蛋面, 春熙路的对面 ).一清早我们打的穿过喧嚣的春熙路和高楼林立的王府井商城之后来到了位于锦江剧场 ,省川剧院 .川剧博物馆对面的悦来茶园”,戏场设在悦来茶园里面,茶园位于一条背静破旧的老街上.四川省川剧院顺应时代潮流也推出了设有茶园的唱戏的戏园.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所发生的一桩新鲜事.这也是成都最首先推出的新式戏园,沿用了清末民初的一家唱戏的茶园的名字也叫”悦来茶园”,川剧院,现在大概是采取官民合办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体制..改制后,不过几百人吃着大锅饭的剧团,在目前改制米珠薪金贵的时代,演不成戏便没有收入,如不在搞些其它的副业对剧团员工的生存的确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在这个号称”梨园之家”的悦来茶园”,最初唱的也是旧的川戏折子戏,文革后,当时”旧的川剧折子戏”的名目颇又开始流行于一时,如象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的川剧演员沈铁梅演唱【秋江】就是一折旧戏,沿用了川剧特有的优美的高腔,为了适应现在年轻听众欣赏水平,把词句改得白话.这也要算是戏剧的的现代化,了.本身剧情的内容虽没有什么改变,而在形式和唱腔却有变化.即使是川剧外行也很容易看懂. 改编后川剧【秋江】这出戏却表现出具有一种新的气象.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外姨祖父李德才就已经成了四川扬琴的名家了. 他演唱的扬琴剧目【秋江】,成了他的保留节目,后来该剧目又被移植到川剧里面.也成了一出很流行的剧目.那时候他已经成为名家了.当时在成都乃至全省都颇有些名气.我们小时候心里都很羡慕他,很喜欢看他演出扬琴.

【--- 川剧《秋江》是从昆曲《玉簪记》中《追别》一出独立发展而来的。《玉簪记》写的是南宋年间书生潘必正和女尼陈妙常的恋爱故事。该剧为明万历年间高濂所作,后来经改编为各种地方戏,不仅在说白方面,丰富了许多;在唱词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昆曲本更增添了民间艺术的光彩。例如川剧《陈姑赶潘》已经发展成为独出戏的形式,正是这种发展最好的证明。
西南代表团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川剧《秋江》,是《陈姑赶潘》中的一场。故事梗概如下:“女贞观”(有的叫“白云庵”)老尼是潘必正的姑母。潘寄读观中,与尼姑妙常恋爱,被姑母发觉,便逼潘赴科。潘未及与妙常告别,便被逼着赴临安去了。妙常知道后急急赶到江边,驾船追送。《秋江》正是描写妙常驾船赶潘的一场,这场戏只有妙常和一个艄翁出场。艄翁是一个诙谐可喜的老人,见妙常追潘心急,故给了一点阻碍,开了一点玩笑。但好在他的船快,是有把握追得上的。高濂的《玉簪记》关于这一段的描写非常简单,说白不过百字:---摘自网络】.

他的演唱以轻灵唱腔描绘了南宋年间书生潘必正和女尼陈妙常的恋爱故事,纯真的恋情,真是令人心醉.平心而论,80年代后川剧的地位在当时确是有些衰败,当时是中国的社会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正处在一种过渡时期正处在流行歌曲也开始慢慢地流行起来了的时代,诞生于西方和港澳台地区的流行歌曲,趁国内改革开放之际,冲破了禁锢已久的国门,负载着一种新的时代使命,标榜着一种自由的新潮而与旧的传统歌曲戏曲作战,在它于内地风行一时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戏曲和传统的歌曲都好象秋风中的落叶,完全失掉它们旧时的光彩.不要说二,三十年前出生的青少年------就是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老年人,可以说没有多少受过传统戏曲的思想,艺术或文字,文化的洗礼和熏陶的.传统戏剧应当是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其功绩远不是现在的流行歌曲可比的.

我母亲是懂戏剧的,但她并没有学过戏剧.她只是凭自己从小在外姨祖父家耳濡目染,集收了不少的戏剧知识.每逢外姨祖父在剧场或茶馆开唱时,他总是带着她去剧场,跟随他去观赏他的演出的.听说我母亲在小的时候就是在我外姨祖父家度过的.她是在戏剧之家陶养出来的,不消说是懂戏剧艺术的.但她的戏剧修养,与其说是靠她的戏剧世家的熏陶,宁可说靠她的灵秀之气.我母亲也是非常奢好戏剧的,她从小在我外姨祖父家长大.她听他讲起戏剧,特别是扬琴,川剧的艺术,那真是听得精精有味了.开始是听的是扬琴,川剧音乐唱腔,所有这些唱腔都是很讲究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不同声腔组成的,这在中国剧种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昆腔的唱腔基本上保持原“苏昆”的特点:腔调曲折婉转,节奏较缓慢,特别讲究发音吐字的准确性。伴奏乐器以笛为主,打击乐中必须加上苏锣、苏钹。唱腔的曲牌尚存一百多支,如[点绛唇]、[香柳娘]等,绝大多数与高腔曲牌名称相同,但曲调不同。曲牌运用时,以多支组合的套曲为主,川剧呼之为“成堂曲牌”。

听有名的扬琴,川剧艺术表演家的唱腔的声音就可以听得出那名家水平的高下.要一气呵成,声音要玲珑清冽,就好象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艺术,门外的人只凭直觉是不能够领会其真髓的,也不能够形容尽致的.这就是川剧,扬琴的艺术.他们是要讲究雕琢,讲究声音的色彩,讲究声韵,讲究神味的.这与京剧,唱歌的艺术是完全相通的.

我们一行随母亲一道来到了”悦来茶园”,大家照例要去品茶,听唱川剧,扬琴.进去后,我坐在里面休息.-------那里现在是兼营茶店,剧场,旁边还经营着饭馆,客栈,酒店各种生意的地方.这种茶园的柜台上,照例写着”各种不同级别香茶的售价”,旁边挂着的木板上写着川剧,扬琴演出的剧目.一个服务员站在服务柜台里面,无精打采地在戏票上盖数目字,桌上放着一叠叠的茶碗,呈现着一种黝黄的茶铜色我坐在店门口的一张方桌上,泡了一碗带有看戏钱的雅安名山蒙顶山绿茶,食欲不振,饭是一点也不想用的.淡淡的冬阳很懒散地照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即使是白天,店内电灯也灯火通明,一切都好象带着一种剧场的颜色.

茶园里的戏台子上有演员在开始排戏,急于要在出场之前,表演得更出色点.布景的道具也简单,整台装饰好象就是一个临时的演出场地,有三尺来往高的木头搭的台子作为戏台,有木梯式的台阶上下.陆陆续续有不少人进茶园来看戏.不一回儿川剧【秋江】就开演了.演剧中主角是一位女伶.真是会演戏,演得多么自然,扮像美妙将剧中的主角 女尼陈妙常刻画的为妙为俏.我母亲和我都在不断地赞赏着.听坐在旁边的一位观众说她演的几个折子戏都很好,【托国入吴】,【断桥】和这【秋江】.”

戏中有一段高音的插曲,她唱得很亮,不破,没有杂音,听起来很有韵味.我妈情不自禁地说:”在新的一代川剧演员中她是很会唱戏的,但与老一辈的川剧名家,川剧四大名旦许倩云、杨淑英,竞华,陈书舫相比差距就大了.她们 精湛演技,演技更加炉火纯青这是与她们长期艺术的积累而形成有关的.当时的大师们追求艺术的水准是很高的,远非现在的艺人所能比.我总觉得现在艺人心太浮躁,一切向钱看,追求的是短平快捞钱,所表现出来的演艺就是那种拙劣的浮躁的东西,怎么能让人能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的享受呢?有的还真的成了愚昧的偶像崇拜了.

观众多,茶园座场不很宽,纸烟四起,空气很昏沉,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迷离迷忽的,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地吸烟是没有公德的,很影响公众的身心健康,这是很不规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情况在国外是很少见的.空气越来越混浊,像笼罩在一层雾气中.看到最后一幕时候,我的头便有点昏了.这恐怕就是吸太多烟气所致.过了一个小时的光景,戏演完了.我们随着人流步出了戏园.我母亲也说她头也有点昏.步上了街头.被初春的微风吹拂着,头脑也清爽了.我紧紧地搀扶着母亲的左臂,穿过街心,正好走到商业场门口,门外停了好几部出租车,步行到一辆出租车前,隔着门上的玻璃窗,叫唤驾驶员,他示意我们上车,我们拉开车门坐了进去,车子启动,招摇过市向回家的路上驶去. 川剧【秋江】的情节连同女伶俊俏的面容还在脑海中留连,挥之不去.

2010年六月30日完稿于多伦多寓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